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习惯
学习重点:探索和理解加法运算定律。
学习难点:获得探究数学运算定律的基本体验和一般方法。
学习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flash动画“朝三暮四”的成语故事,并列式。
2、师:观察两道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引入新课:猴子吃橡子的故事中蕴藏着什么数学奥秘呢?加法运算有什么规律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定律
(一)探究加法交换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创设问题情境。
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自行车旅行的情景,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2)尝试解决问题。
①要求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140+56=96(千米);56+40=96(千米)。
讨论为什么要用加法?(这两道题都是要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就要用加法计算。)
②40+56和56+40这两个算式计算结果相等,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40+56=56+40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1)观察思考。
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些什么?(在这组加法算式中,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
(2)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先自己在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3)交流汇总。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
(1)总结规律。
你能用自已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并给你发现的.规律命名。(任意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2)用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
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交换律。
(1)完成课本练习五第2题部分题目。
(2)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二)探究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1)出示主题图,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列出算式计算。
(3)组织学生交流,展示各种算法。
(88+104)+96=88+(104+96)比较等号左右两边的算式的异同?
2、在枚举中验证规律。
3、在比较中概括规律,并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
小结:通常用(a+b)+e=a+(b+)表示加法结合律。
4、在练习中应用加法结合律。课本第18页“做一做”第2题。
三、运用新知,巩固定律
1、练习五第1题。
2、练习五第4题。
四、回题反思,全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学习了加法交换率和加法结合律。
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2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我们学过哪些运算?这些运算的意义是什么?相关的知识都有哪些?这节课我们就来系统地归纳、整理四则运算的知识。
回顾与整理
1、四则运算的意义。
(1)我们学过哪些运算?举例子说明。
生1:加、减、乘、除。
生2:列举算式……
(2)课件出示教材70页1题。
庆祝“六一”。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用了哪些运算?
预设
生1: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两个同学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用加法计算,列式为26+39=65(只)。
生2:我根据第一幅图提出问题,还要折多少只纸鹤?用减法计算,列式为120-26-39=55(只)或120-(26+39)=55(只)。
生3:我根据第二幅图提出问题,一共需要多少钱?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5×52=78(元)。
生4:我根据第三幅图提出问题,扎蝴蝶结用了多少米彩带?用乘法计算,列式为18×=9(m)。
生5:我根据第四幅图提出问题,平均每组有几名同学?用除法计算,列式为36÷4=9(名)。
(教师结合学生的提问、解答,用课件展示相关算式)
(3)结合上面的算式,完成下面的表格。
(注意引导学生考虑全面,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展示下表)
算式
意义
加法
26+39=65
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减法
120-26-39=55或120-(26+39)=55
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乘法
1。5×52=78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18×=9
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除法
36÷4=9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4)整数、分数、小数运算的哪些意义相同?
预设
生1:整数、分数、小数的加法、减法、除法的意义相同。
生2:分数乘法的意义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一种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2、四则运算的关系。
(1)陈述加与乘、加与减、乘与除相互间的关系。
预设
生1:加法是最基本的运算,整数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生2:加法是把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而减法是知道总数和其中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加法和减法是互逆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生3: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除法是把一个数进行平均分,求份数或每份数,乘法和除法是互逆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陈述加、减、乘、除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预设
生1: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生2:被减数-减数=差 ……此处隐藏14337个字……。
2.复习运算定律。
(1)填写书89页的表格
(2)还有哪些运算性质或运算规律?举例说明。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题
(1)学生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2)分组练习
二、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每题你运用的是什么运算性质或运算定律?
2.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3题
说说每题怎样算比较简便?
总结:根据题目中数的特点,灵活选用合理的方法。
3.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4题
说说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
每页的行数×每行的'字数=每页的字数
4.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5题
(1)让学生标出行走的路线,再列式计算
(2)谁先超过中点?说明在相同时间里,路程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系?
5.完成“练习与实践”的第7题
学生完成、交流。
三、小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关于数的运算的复习
数的运算的教学设计15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的算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进一步总结完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
2、借助线段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两头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混合运算的知识,谁还记得,混合运算都有哪些运算规则?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师:现在是什么季节?冬天大家最喜欢干什么?堆雪人、打雪仗、滑雪一定非常有趣,如果我们组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喜欢参加吗?为了更好的组织开展活动,我们要了解一下每个年级活动的项目、参加的人数以及分组的情况。
二、结合情境探究新知
(一)理解、掌握“两边乘除、中间加减”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
1出示信息:一、二年级组织堆雪人比赛,一年级有3组参加,每组8人,二年级由2组参加,每组10人,两个年级共有多少人参加比赛?
师: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请你用画图的方法表示出你的想法,列出算式,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生1:我们通过画线段图可以清楚的看出,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必须先求出一、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
生2:一年级每组8人,有3组;二年级每组10人有2组,所以要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列式为:8×3+10×2。
师:大家同意吗?
生齐:同意,我们也是这样列式的。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你们列出的是一个三步计算的综合算式!可这样的算式我们以前没有解答过,你们会算吗?在练习本上试着计算一下。
(指两名学生板书)
①8×3+10×2②8×3+10×2
=24+10×2=24+20
=24+20=44(人)
=44(人)
师:请同学们观察、比较一下,在小组里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们组觉着第一位同学做的对,即符合题的意思,也符合运算顺序每一步都是先算乘、后算加,第二位同学两个乘法一起算,不合适。
生2:我们觉着第二位同学的做法是对的,先同时求出一、二年级分别有多少人,再求两个年级一共多少人,同样既符合题意也符合“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规则啊。
生3:我们也觉着第二种做法是正确的,它不仅符合题的意思和运算规则,结果正确,写起来还简便,我们觉着第二种方法是对的。
师:现在大家能不能达成共识?第二种方法行不行?
生齐:行!
师:我也赞同大家的.意见,两边的乘法可以同时计算。
3小练习
(1)板书:15÷3+16÷26×4-18÷9。
师:这两道题表示什么?在小组里说说。
(交流。)
生1:第一题表示15除以3的商加16除以2的商得多少?
生2:表示2个商加起来是多少。
生3:第二个算式表示4个6的积减去18除以9的商得多少?
师:大家说的很好,应该怎样算呢?试着做做。
(生独立计算、集体反馈,略。)
(2)指名口答运算顺序。
9×3+25÷560÷5-3×375+5×8+23
师:仔细观察这几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有两边是乘除法、中间是加减法的算式,我们才可以将两边乘除法同时计算。
(二)理解、掌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规则
1出示信息:三、四年级同学准备举行扔雪球比赛,三年级的有24人参加,四年级有36人参加,如果每6人分一组,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决吗?请你先画图,再列式解答。
2反馈学生作业。
36÷6-24÷6
=6-4
=2(组)
师:他的想法大家能看懂吗?要求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分几组?必须先求什么?
(生答,略。)
师:仔细看看分析图,这道题你还有别的解法吗?
生:还可以这样算“(36-24)÷6”。
师:能给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
生:从图上可以看出:四年级的前半部分跟三年级的人数一样多,所以我们可以不用管,只看看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多出的人数中有几个6就行了。
师:他的想法对吗?大家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要加小括号?
生:我们必须先求出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才能再除以6,所以要加小括号。
师:如果不加小括号36―24÷6行不行?
生:这样不行,这样就不符合我们刚才的想法了,只有加上括号改变它的运算顺序才能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几人,也就是先求差。
师:我们在低年级就知道加小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板书:3+2×4)这道题应先算什么?要想先算加法怎么办?(红笔加上括号。)
3完善法则。
师:看看我们前边归纳的运算规则,只有这两条够吗?还需要补充什么吗?
生1:应该加上“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2:前边两条也应该加上“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板书。)
三、练习
四、全课总结
师:我们在计算混合运算的试题时,都有哪些运算规则?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