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反思

时间:2024-01-16 09:58:15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揠苗助长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课文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一位农夫想使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就把禾苗拔高,结果禾苗都枯死了。”寓言是借故事来说明道理的一种文章。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果让他们自己说出来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是比较难的,而且绝大多数孩子懂得其中的道理但是很难用言语来表达,而老师在教学了全文后顺着文章的资料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说:农夫来到田边一看,他后悔极了,他想(学生能够说农夫会怎样做,也能够说农夫会怎样想)”在这一环节指导时,在教师的'启迪引导下,学生纷纷打开了思维的窗口,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并自然而然地引出这则寓言所蕴涵的道理——急于求成,徒劳无功。这一道理是学生们自己在想象说话中慢慢地得出来的,而教师在其中起了引领的作用。而且在后一步的写字教学中,教师把刚刚所学的寓意与学生平时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说:“在学习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的事,写字也一样不能太着急,要耐心得来写,千万不能——学生又一次大声地朗读了黑板上的寓意:急于求成,徒劳无功”。再一次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在学生头脑中生根。

在课的最后,教师还告诉学生像我们这天学的“揠苗助长”这样短小而生动的故事,故事中又藏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它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呢,叫——寓言。并且向学生推荐课外也能够去读读更多的寓言故事,一堂语文课教给孩子的不仅仅仅是揠苗助长一个故事,懂得的不仅仅仅是急于求成,徒劳无功一个道理,而是把课堂知识引向课外,让孩子们在课外学习中不断提高自我,充实自我。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2

这则寓言故事学生早已有所耳闻,故事中的农夫为了能让自家的禾苗长得快些,愚蠢地将田里的每棵禾苗都往上拔了许多,辛苦了一天没有想到反而帮了倒忙,禾苗全都枯死了。

这个农夫做事很性急,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找从哪些文字中可以看出这是个性急的农夫。学生通过朗读,找到“巴望”、“天天”等词,比较“天天”和“常常”的区别,想象农夫“天天”去农田看禾苗的情景,从故事的一开始就埋下伏笔,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农夫。不同寻常的农夫终于做了一件不同寻常的事——将田里的`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尽管累得筋疲力尽可是仍然感到很自豪很骄傲,因为禾苗在他的帮助下长高了。可是第二天,等儿子去看的时候,结果却出乎意料,禾苗都枯死了。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违背了事物的生长规律,由于他天天去农田看禾苗,就不容易觉察到禾苗的细微变化;由于他心太急了,就越希望禾苗长得快些,在这样的心里怂恿下,他做了一件蠢事。

学生在课堂上生动地再现了农夫在田里忙活的情景,抓住表情和语言表现出农夫的性急,很好的表演了这个故事。

遗憾的是,学生的思维还没有延伸出去。假如农夫现在知道了这个道理,他会采取什么行动促使他的禾苗长快些呢?假如农夫的儿子早点制止父亲愚蠢的行为,结果会是怎样的呢?假如你是农夫的邻居,你会怎么劝阻这位农夫?学生讲得头头是道,课外阅读成了他们发自内心的需要。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3

我对自己执教的《揠苗助长》这一课进行分析,认为有以下不足之处。

1、忽略了学生对生字的认识情况。我应当将本课的生字做成字卡或者板书出来。分析字的读音和间架结构,并要求理解和区分同音字、形近字。

2、词语的理解不够到位,没有深入细致的让学生理解分析。我应该采用逐字理解的方法让学生明白透彻。使学生容易体会这篇寓言故事。

3、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只注重引导学生理解插图、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却忽略了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朗读。

朗读是理解课文的最好手段,我反而像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做事急与求成,只顾把问题罗列出来要求学生解答,本来是想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但却把事情弄的更加糟糕,而且还造成他们学习上的困难和回答不出问题时心理受到的压力。学生不懂问题更不懂答案,所以课堂气氛较紧张。

我应当让学生多读课文,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对他们提出问题并且要求他们解答问题。

4、我罗列出的`问题没能抓住重点,没能对学生进行引导,问题比较琐碎,导致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思维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应当将不必要的问题去掉,整理出重点问题,一步步将他们引导到寓言的含义上。

5、我本想让学生在轻松、愉悦、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所以才自作聪明的让这些根本不懂课文内容的学生对本课进行表演。

这次的教学中,我由于紧张和上台经验不足,把原本备课时就规划好的一些内容给忘记了,没能将他们完全展现,望各位领导老师理解并给予指导、批评。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4

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结晶。而“寓言”就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之一。因此,我选择了27课《寓言两则》中的《揠苗助长》一课。课文勾勒出了古代一个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违背常理,结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学生对《揠苗助长》中那个不了解事物发展规律的揠苗人行为、心理的分析、对比、了解,让学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会欲速则不达。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的特点,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一种体载。它能通过一个内容简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奥的道理。因此,课堂上如何结合“寓言”的特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从《揠苗助长》的课题着手,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长吗?那为什么还要揠苗呢?带着这些大问题,在图片、录象等现代技术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文本内容。

其次,抓住关键词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喘气、一大截”等,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谈举止和心理活动,做做动作,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在说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例如:说说“巴望”还可以换成什么词语?什么叫“自言自语”?做做“喘气”的样子……对于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则通过3次不同层次的朗读——“着急地读,急、觉得时间过得非常慢,觉得真是度日如年啊”来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时间过的非常缓慢,层层递进。在理解“筋疲力尽”的时候不是死板地用语言来解释,而是让学生来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动作,说说自己的感受,周围人说说他拔完苗会有什么感觉,什么样子,这样在形象的展示同时通过说话练习就可以非常自然贴切地理解“筋 ……此处隐藏8382个字……:这棵小禾苗在伤心的哭呢!

生:农夫呀农夫,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我们拔起来,你会后悔的呀(众笑)再过一年我们就可以丰收啦。(众笑)

师:不用一年的,只要几个月禾苗就会长大,就会有收获啦。可是农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们拔起来,还想不想丰收啦?(众笑)

师:这颗小禾苗在气愤地说。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满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说──,

师:(紧挨着疲字范写勃字,并用彩笔标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刚才农夫还是筋疲力尽的,现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长高了,就特别高兴。

生:他以为禾苗长大了,力气又来了。

师:那好,让我们把他兴致勃勃说的话读出来,他说话时一定还在用手比划着。大家可以做做手势,再兴致勃勃地说

五、明理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

生:真的吗?一天功夫就会长高一大截吗?

师: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反馈表演:指名两生表演。)

师引导:儿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儿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农夫:不会吧,昨天还长高一大截呢。

儿子:真的呀,不信,我带你看看去。看,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农夫:哎呀,真的死啦?怎么会死的呀?

儿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来,它吸收不到营养就死啦。

农夫:那赶快在禾苗的叶子上浇点水,让它活过来呀。

儿子:那可不行呀。

农夫:怎么不行?浇点水它就不会枯啦。

(师见儿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诉爸爸,禾苗是靠什么吸收水分禾营养的。)

儿子:爸爸,我告诉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农夫:那怎么办呢?

儿子:下回再种就不能拔苗啦。

师:听着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拔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难过,他叹了一口气说

农夫:哎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呀(众笑)拔苗是不能让禾苗长大的呀。以后种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训啦。

(学生鼓掌)

师: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

现在这个农夫是懊悔不已呀,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可是你们知道吗,农夫种的禾苗最后又都死了,禾苗怎么会死的呢?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生: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训,不去拔苗。他想,儿子不是说过不能急吗,就让他慢慢长大吧。于是农夫不去管不去问,田里长了许多杂草,禾苗的叶子上都是虫子啦。最后,禾苗又死啦。

师:真棒,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师:明白了,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一定能读懂许多。

(学生练读古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呢?

生:我读懂了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茫茫然归,就是很疲劳地回家了。

师:小朋友的收获真大,不仅读了课文,还读了古文呢。下面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矣。)

师: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满智慧的人民又创造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展示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给学生终身收益的东西。什么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寓言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现象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它能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表现世界。《揠苗助长》便是其中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要把孩子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认为便是智慧的悟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在塑造优秀品质,陶冶优雅性情,培养宽广胸襟的过程中,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总觉得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角色互换,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获得大脑两个半球的交替兴奋,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教学中补充成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揠苗助长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