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书笔记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记录一下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活着的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分享。
活着的读书笔记1一个不是那么华丽的名字,一个不是那么有鲜明特色的故事。余华的《活着》只是以简单的笔触记录着一个普通人的一生。简单的语言,巨大的能量,冲击着读者的心灵深处,而我恰好是其中一位读者。《活着》全文以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讲述着人是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千钧一发之际,我们该如何承受这万般重量,我们又该怎样坚强的走下去,我想文中的主人公完美地诠释了一切。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沉重的,有人说“如果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咄咄逼人的欲望。”已经成年的我们,不可能因为一本书而彻底改变我们为人处世的方法,但它总会在潜移默化中给予我们照亮黑暗的光芒。就像《活着》,纵然是悲观的感觉,却在无形中告诉我们,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总要学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第一章中,作者以“我”遇见老人而引出了福贵这一个主人公,借着福贵的描述写出了他的一生。“我”在遇到老人时正值他开导老牛,有这样一句话:“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老人解释为鼓励牛耕田,可读到后面才明白,这都是他去世的亲人的名字,不禁心酸,老人的亲人一个一个离去,到最后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他们。接着讲到了老人少年时,家境富裕,有天有地有工厂,还有着妻子家珍,但却是他这个败家子,因此后来在场上败光了家业。读到这里,身为一个读者心里也怨恨着,原本这么庞大的家业一念之差就全没了,这是造了多大的孽啊,沉迷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沦落为了穷小子,还让家人跟着遭罪,让读者都为他感到不齿。最可恨的是,妻子家珍怀着身孕来到赌场想制止他,却被他打并拖出了赌场,试问这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会做出来的事情吗?这让我们明白,无论家里多么富有,产业有多少,依然敌不过一个游手好闲、沉迷花花世界的败家子。
也许对于败家子来说,只有真的失去,才会觉醒,才会明白生活不易,才会念得家人的好。赌输了所有家产,气死了自己的父亲,看着妻子离开、母亲年迈、女儿乖巧可爱,才会知道自己应该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好在“人之初,性本善”,福贵放弃了自己曾在意的面子,肯低下头向赌赢了他们家的房产地产的龙二租五亩地,福贵为了母亲、为了妻子、为了孩子愿意重新开始,愿意笨鸟先飞、愿意吃苦耐劳,躬耕农田,不分日夜。本以为这将会是一个童话式美好的结局,就像福贵说的那样“我想着我们徐家也算是有一只小鸡了,照我这么干下去,过不了几天小鸡就回变成鹅,徐家总有一天会重新发起来的”。毕竟浪子回头金不换,谁知在那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当时中国战乱纷争、贫瘠落后、动荡不安,谁能幸免呢?福贵在给母亲买药的路上,又因为打斗被抓去当壮丁,接下来是两年的在战场后方辗转流亡。听过战场伤兵的绝命哀嚎,见过血流成河,与好友分散,与好友生死离别。当解放了他们之后,让他们选择去路时,福贵选择了回家,我第一反应是指责他为什么不能够去抗日、去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奋斗,但仔细一想,也许对于一个曾经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没有接受过进步的思想,能在此时想到他的至亲,为他们而活已经足够,这对他来说已经是质的飞跃,能给自己的妻子儿女一个幸福的家对他来说也不是易事,对他来说一生足矣无憾了。
可造化弄人,属于福贵的悲剧才刚刚拉开帷幕。怀着欣喜的心情回到家中,大概原想的是一家人欢欢喜喜,自己奋发图强,而后享天伦之乐。但是迎接他的却是女儿因病成了聋哑人,年迈的母亲也积劳成疾,家中没有一点余粮。这该是怎样一种冲击,又让归来的福贵该以什么样的心情去面对,我想他是喘不过气的,就像有座大山,但他得活着,去做这个因他而不幸的家的顶梁柱。生活如果不给你点苦难,你永远不会发现他曾经给你的是天堂。我想此时的福贵大概便是如此,然后为生计奔波。其实,即便浪子回头金不换,也不一定换来命运的宽松。
紧接着悲剧又接连发生了,作者余华把重复的死亡写进福贵的日常生活中,让福贵这个被命运和时代捉弄的人,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不得不去承受命运中这般的无奈与痛苦,从他被俘虏归来后,本来刚刚过上好日子的聋哑人大女儿凤霞因为难产死在了产房,留下了丈夫二喜照顾生下来的儿子苦根,然而二喜也没有受住这般打击,在一次工地事故中丧失性命。苦根这个可怜的孩子只好福贵来照看,可是又因为穷困没吃过好东西,在生病时,吃福贵给他做的豆子撑死了。这不仅给福贵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让我们读到此章节时有着出乎意料的震撼,更加彰显了我们要活着的意义和活着的可贵。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活下去的信念,我们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其他外物而活。
余华所写的《活着》,是把人生的酸苦无限放大。我们生活在普通的大千世界,人生很少会像余华书中写的那样跌宕起伏,如此的悲剧收场。也许这就是余华先生的寓意所在,把悲剧无限放大,让我们通过戏剧性的人生来反思自己的生命。当我们看过了福贵的衣食父母、妻子儿女、女婿外孙相继离世,一个本来不愁吃穿的败家子沦为了孤苦伶仃、孑然一身的垂暮老人后,我们才意识到自己生活中的烦恼是多么多么的微不足道。因为一个人的无心言语而纠结敏感,因为合作的不合意见而记恨于人,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而耿耿于怀,因为别人的优秀美丽而心生嫉妒,这一件件在我们看来天大的事,在福贵的悲剧之下不都变成了颗粒大的小事?因此,我们更要学着看淡生活,平静自己的内心。
有些人说,活着如果只能是受苦,是辛劳,是痛苦,那我为什么还要活着,所以就有人选择了自杀;但余华的《活着》却不是如此,主人公富贵的一生,除了年轻时的放荡欢愉外,其他都是痛苦的,就算这样却还是有着对生活的热情,把生活一天天的过下去。其实,我们不应该每天抱怨着生活的不公与失落,活着就应该是我们对未来最大的盼头。用有限的光阴,去释放无限的价值,这不仅仅是这个时代的奏曲,更是我们人生亘古不变的真谛。活着,活出希望,活出价值,活出精彩。
活着的读书笔记2看了这篇文章我很难过,也很惋惜,流下了难过的泪。
这篇文章写的是诗人査海生自杀后母亲痛苦的经历。査海生在3月26日凌晨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呼啸而过的火车碾过他的身体,25岁的生命就这样结束了。这一天正好是他的生日。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何等的打击啊!而这一天母亲还在乡下煮了一锅红米粥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而他却选择了这一天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此残酷的事情,让一个母亲如何去承受啊!海生15岁考进北京大学,毕业后留京成了一位诗人,当时母亲是何等的骄傲自豪。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一个母亲根本就不能失去孩子,但却失去了。海子把最疼痛的诗没写进他歌颂的土壤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怀念儿子对母亲来说就是剜肉剔骨的酷刑。做儿女的人们请谨记:好好地活着就是对母亲的最爱。再没有 ……此处隐藏10388个字……生贫瘠的想象力。老人的后半生里,亲人们走马灯一样的纷纷消逝。儿子因为抽血过量死了,女儿难产大出血死了,老婆患上软骨病撒手人寰,女婿搬货时被两块水泥板夹死了,到最后,孙子也被自己递过去的黄豆噎死了。到最后只剩下自己和一头刚买的老黄牛,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我有些嫌这剧情过于工笔,死了一个又一个,仿佛所有悲伤的事情都接踵而至。二喜好像这书里最干净纯粹的一个欣喜,他风风光光迎娶了凤霞,生活的基调骤然明朗起来,可余华偏偏要让凤霞难产而死,紧接着又叫她夫君被水泥板夹死,连好不容易苟活的儿子都被黄豆卡死——讲道理,哪家活的这么不巧,像是被掌管瘟疫的鬼神夺去了生死簿,硬要在家谱里划上几道子解气。
但毕竟是文学创作,我们应该宽容于它的戏剧发挥。只抛开这一点,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里的人物。
我喜欢福贵,虽然他负了许多人背负了许多情债,可我觉得于他这骨子里的小少爷而言,一切都算是理所应当,何况也做没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总归是东家长李家短,不经意间就夺得一枝红杏出墙来。我喜他的真,喜他的坦率,喜他对过往的态度,甚至喜他买下那头不能耕地的老黄牛。两个“老头子的”相依为命活在书页的最后,大风大浪磕磕绊绊活了一辈子,他们“活着”了,却又超脱了。有些老人历经风帆到了却只能称作“活过”,因为他们垂垂老矣时已经失去了活着的勇气和热情,他们大手一挥将往事散尽风里,只留下一副躯干和不再言语的口鼻。所以我欣赏福贵,一切能在入土之年将过往那些垃圾的、不垃圾的、悲伤的、不悲伤的小事,一字一句娓娓道来毫无保留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
相比之下,二喜就更像是余华刻意安排的插曲。余华觉得,福贵的人生已经太惨了,凤霞这辈子也太窝囊了,来吧,送你们一个命运的礼盒,于是福贵打开一看,嗬,里面躺着一个偏头的女婿,凤霞凑过来一瞧,呀,我有了一个夫君。
福贵当年迎娶家珍,只用了一台花轿几辆马车。而二喜娶凤霞,却弄来了一群敲锣打鼓的大阵仗,中华烟和糖不要钱似的漫天发,鞭炮烟花到处的响,凤霞藏在红盖头下痴痴地笑,二喜的城里伴郎说,不得了,你家的媳妇真漂亮。
这一段娶亲,让我在屏幕前面差点泪眼汪汪。真解气啊,真风光。二喜太像是文学里的人物,出场方式都那么不拘一格。他话少,实干,孝敬又爱妻。在福贵将凤霞送人以换取儿子学费的年代,他能说出“保大不保小”这种话,让我总觉得是余华捏着手指,把他从什么迪士尼画报上小心翼翼剪下来,放到这本书身上。
所以凤霞难产死掉的时候,我心里有个揪心的小人在想:“不是吧”。然后二喜也莫名其妙被两块水泥板夹死的时候,我挺伤心的,因为我发现这本书还是落入了俗套。为了悲而悲号,这种情节的植入让这本书变得不那么酷了。
我想余华是穷尽所有笔力,让福贵在最后达成孤身一人的完美结局。但是如果是我,我会让时间静止在凤霞顺利生产这一刻,让这家人和和美美下去。
因为我觉得,万事万物都没你那么凑巧。更何况,人活着是要还债的,谁人都背负着一个份额。你昨日喜了,今日便是悲;前半生困苦了,后半生也要开怀一回。这家人的苦已经受够了,余华没有给他们一份“甘”,是不符合宇宙神学定律(我独创的…)的。
人性本善,善再附加几层淳朴,便容易成了不假思索的恶。但在这本书里,我没有看到纯净的恶,所有人带有一份芸芸众生的普通夹心。龙二耍了点聪明,赢走了一百亩地,他往牙上镶金牙,逢人就笑口常开以便展示那块金,这种幼稚的举动让我觉得他有点可爱。这是一个市井、市侩的二流子,他绝不是恶,但是却也领到了自己的果。在土改期间被作为地主抓来枪毙,临死的那一刻福贵转过身去不忍再看,那也是一种善。我是想说,我喜欢这种普通。在我心里,他们都是命运多舛的普通村民。
我还觉得,人民公社的村长很可爱。他尽心对村民,回过头来被红卫兵抓走的时候,没人有胆子去看他替他说句话,回来的时候村长鼻青脸肿却眼眶红红,那样子就像是在索求回报的孩子。村民们的心思很淳朴,他们还不懂,人际交往中,付出就仅仅是付出,不要企图从对方身上得到什么回报,不然总会失望。
书里唯一让我心疼的,恐怕就是出场没几页的长根。旧社会里,地主家是要给家里干了一辈子的长工养老的,但是福贵把家产输没了,长根没地方去,就成了乞丐。忠心淳朴的可怜长工啊,到最后还心心念念着旧主人的家庭,不去担忧自身的处境,只是哭着说“少爷怎么能受这些苦”。后来的场次里不见他的身影,我猜他是捧着碗倒在了哪个露天荒地,虽然我希望他能继续坚强活下去。
从全书的结构来看,第一人称叙事为主,穿插三次简短的第三人称,分别是在福贵败光家产、妻子去世和全文最后。好处显而易见,第一人称叙述往事,往往带有叙述者本人“年少轻狂”的代入感,第三人称聚焦晚年孤身一人的福贵,笔触冷静克制,与往事的狂放不羁有了鲜明的对比。
文中出现多处相互呼应。无论是“从鸡到鹅到羊到牛”,反反复复用动物作比演绎家族兴衰史;还是从开头一人一牛到结局的买牛经过,都能体现出余华情节架构和节奏把握的功力。
最后来说,我不认为《活着》着笔于单独的人,我觉得更像是在讲述人与土地的连接情深。就像《飘》里的斯嘉丽握着泥土仰望夕阳,穷尽全身也要保住庄园一样,在旧社会的村民心里,恐怕土地承担的意义要更多。无论是全文一直在讲的“我要我的五亩田”,还是福贵娘怎么也不愿搬家离去,包括一家人就要整整齐齐埋在一起的土葬观念,处处体现着人、地的亲密联结。
活着的读书笔记15《活着》看一遍哭一遍,哭了还要看,看着看着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我被美丽纯朴的家珍所感动,被福贵一家的遭遇所打动,被福贵对苦难的承受力,对世界乐观的态度所折服。一个既嫖又赌的纨绔子弟几乎一夜间把家里一百多亩地及房产输了个精光,老爸被他活活气死了。在去帮妈妈买药的途中又被抓去做壮丁,从死神手中捡回一条命,先后妈妈、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甥相继死了,最后他跟一头别人不要的老牛相依为命,却不抱怨,乐观地活着。
我想:是什么力量支撑着福贵顽强地活下去?是爱,是爱让福贵顽强地活着。当他因赌一夜至贫时,是父母妻子的爱包容了他;在他妻子被丈人接走时,是母亲对媳妇的信任引导他洗心革面。在他遭受儿子的意外死亡悲痛欲绝时,他心里想着的是怎么不让妻子受伤。尽管妻子有病,福贵不离不弃。越是残酷的打击越显示出福贵顽强的承受能力和耐挫能力。最后即使所有的亲人都离他而去,他因为心中有爱,和一头老牛生活在一起。是的,亲人的实体不在了,但,亲人的音容笑貌一直留在他的脑海里,陪伴着他。
想着网上经常曝光的自杀事件,我想:他们的命有福贵的悲惨吗?为什么不好好珍惜生命呢?有什么比生命更值钱的呢?
人到底为什么而活?家珍说: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福贵妈妈说:人只要活得高兴,就不怕穷。人活着,是因为爱。因为心中有爱,一家人想方设法要在一起;因为心中有爱,人就活得开心;因为心中有爱,再苦再累也无所谓;因为心中有爱,所以累并快乐着。
我希望大家都能看看余华的《活着》,明确活着的目的,明确幸福的含义,不要顾此失彼,忘了本真,忘了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