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4-02-03 19:42:13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1

暑假期间有幸拜读了张文质的《教育是慢的艺术》。细细品读,“慢教育”所蕴含的教育哲理,如同一股清泉沁入心扉,让人弥久难忘。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的是耐心与等待。时下的教育太过功利,有时甚至无视孩子的年龄特征:三岁要背《唐诗三百首》,四岁要学外语,五岁要弹钢琴,未满六周岁要读一年级……在学校里,很多教师的课堂像做工程一样赶抢进度、赶时间,追求所谓的高效率、快节奏、大梯度……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约而同地陷入了一个令人恐惧的教育误区——“快教育”。实际上,对待孩子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更不能越俎代庖——教育的成功从等待开始。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教育是慢的艺术,需要学会从容与宽容。对于学生的一次次小错误,根本没必要放在心上,更无需揪出来大做文章(但我不是说对于犯小错的同学不管理,不教育,而是教育不能放,管理不能放),因为谁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因此当你看到这一点,就能从容的看待这一个问题时,在教育学生时,就会多一点耐心,少一些生气。面对孩子的不良习惯、面对孩子的犯错,更需要我们老师以一颗宽容的心,引导他,鼓励他,只有处处为孩子着想,方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才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着想。

正如张文质先生在《教育是慢的艺术》中所说的:“教育是一个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所谓润物细无声,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深耕细作式的关注与规范”。让我们以“慢”的心态来对待教育,陪着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快乐,慢慢地等待孩子长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2

张文质在关于童年我有几个基本的看法写到:

一个人能安身立命,显示自己独特性,带给你一生幸福、自信的,一定是你的长处。就像西方人说的天才如果放犯错了地方可能天才就难以成为天才。所谓的天才就是他的禀赋、独特性。但我们的教育常常不尊重它的独特性。前面我为什么要举我孩子的例子,其实那是一种忧虑。她对写作也有优势??小学就出书,初二又获一个全国性大奖,出版社跟她签约,马上要出第二本书。如果她要走这条路,可能走得很顺。但她能否考上一类高中,这却是一个很难预测的问题。按现在的评价机制,他再平庸,但会考试,他就可以顺利地读个“好”高中、“好”大学。一个人很有天份,某个领域很有才华,但考试成绩上不去,她可能很麻烦。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和我的同学刘增爱。我从很小的时候受母亲影响,对绘画很痴迷,在我的记忆里,不是看画就是画画。上初一时,我发现我们班还有一位绘画高手,她叫刘增爱,她擅长画红楼梦人物,她画的很快,很流畅,她的笔下一会儿就能流淌出婀娜多姿的林妹妹、晴雯、薛宝钗、王熙凤等,个个裙带飘飘,貌美如花,线条流畅,特别是手指的造型各不相同,有时,还要配上背景,看到她的画真是羡慕死我了,好多同学都向她要画,在我们学校已是小有名气。我们俩经常在一起画,当然是我努力地向她学习。可是,她不太努力学文化课,初中毕业就回家务农了,一直到现在,变成了一个早已和绘画毫无关系的农妇。想到这里我至今都为她惋惜,可惜了她的艺术才华,如果当年她的文化课好一些,她的人生道路就会改写了。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会有很多吧?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3

《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本书,是我的一位教师前辈向我推荐的。20xx年5月份第一次读,读着张文质的文字,满满的都是真实。他一直在讲教育的真相,一直在强调生命化的教育,读得我心里很痛的那种感觉!

和另一位教师前辈交流,读《教育是慢的艺术》,怎么会有心痛的感觉?她说,痛苦,就不要读了!于是,就把它搁置那里了。为了完成此文,又拿起了这本书。一年多的沉淀,心境完全不一样了,没有了曾经的痛彻心扉。

当教师失去了她该有的阳光下最光辉的师道尊严的时候,我们只能向自己寻找答案,一切从自己的内心去探求。也许,就是那种笑着哭的感觉吧。就是那种流着泪去追寻梦想——砥砺前行、静待花开、用生命去绽放教育的绚烂焰火!

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一文中,我读到“德国教育家洪堡在一百多年前做了两件有深刻影响的事,一个就是极大地提高教师的工资,结果使得优秀的`人才大量涌向学校;一个是实行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德国,哪怕经过两次世界大战,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强大、最有创造力的国家之一。这跟洪堡教育改革的理念所开启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心里是振奋的!真的羡慕德国的教师从业者,不是艳羡他们高额的工资,而是眼气高额工资所带来的当教师的师道尊严!

我们当教师的有尊严吗?

有些家长一提起老师,就咋咋咋地评论。就是社会上,也总是贬低教师。我真不知道教师都犯了怎样的道德失误?世人为什么要用超于常人的道德标准绑架教师?

教师,是神?还是个人?

当孩子在学校擦伤,家长跑到学校嗷嗷叫:孩子交给你,就给我看成这!当老师和他讲道理时候,他说:滚一边儿去!甚至是想要向老师大打出手!

当教师的是否要问,教师的师道尊严,哪里去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泥泞中,用那遥不可及的梦想支持着我们前行!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4

这个学期一开学,我们校长发给我们每位老师一本书,我的书是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希望我们提高教育理念,能得到成长。

我在课余和国庆节期间拜读了其中的一些内容,感触颇深。张文质,福建闽侯人,教育学者,诗人。 198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系“生命化教育”的倡导人、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生命化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长期植根于中小学课堂,推动中国基础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创办了1+1读书俱乐部,推广1+1式的读书理念。通过学习,让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魅力在于激励与唤醒”,首先我们要做教育中的有心人,平时,我们要更细致、耐心些,多一些等待、思考与克制。其次要广泛阅读,努力付诸实践,积累经验,构建自己的认识平台。

张文质先生在《直面教育与生命的悲情》中,他写道“其实,我们从每个人的经历中都可以看出,教师的真挚关爱对人的幼年时期的成长,对人生建立的信心是多麽重要的一件事啊!就像美国诗人艾米斯说的那样,哪怕仅仅把一只晕厥的知更鸟送回巢中,我们也就不虚度此生!”我很认同张文质先生的这个观点。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遇到过好多事例,我现在所教的四年级有一个调皮男孩,想象力特别好,绘画形式很独特,也很大但,我选他当课代表,当我刚说时他激动了好一会儿,可是,过了一会儿,他向我提出他不想当,但是,能看的出他是犹豫的,因为长时间的在班级中的表现不好,可能是对自己不自信的原因。我还是坚持让他当,他也就依从了。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了,有一天,调皮男孩的一个好朋友突然问我:“老师,王景鑫真的是美术课代表吗?”我说:“是啊”,“啊,你真的是课代表!”这时,我看到王景鑫已经是满脸自豪,激动地脸都红了。我很是感慨,我深深的感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这句口号是多么重要啊!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5

最近,刚刚读完张文质写的《教育是慢的艺术》一书,感受很深。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在本书中,通过记录作者的一些讲演录,从而揭示教育应遵循的一些规律,以及现在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读来发人深省。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化的变革越缓慢越好,因为只有在这种缓慢的过程中,才有真正有意义的东西沉淀下来。”他提到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的前提,是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数十年,才积累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经验。而反观我们现在的教育,教育研究的课题往往研究不到一两年就结题了。教育教学往往都是急功近利的,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又怎会积累有价值的经验呢?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下一些有用的东西。

“学生对教师的情感,首先来自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你是怎么注视孩子的,你眼中透出的是不是善意、慈祥、期待和肯定……”当我读到这里时,不仅感到惭愧。在日常的生活中,每当看到孩子们在课上不专心听讲时,自己往往就会用愤怒的目光看着孩子,直到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孩子们在课间大声吵闹时,有时也会大声斥责他们。在日常的一点一滴中,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自己也失去了很多。

“教育要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这句经常挂在我们口边的话,在现实生活中,要真正的实现是多么的不容易。作者提到一则报道:美国的盐湖城举办冬奥会时,一所学校举行活动,活动结束时中国使馆的官员致词:要把两个书包作为礼物,分别送给最优秀的男生和女生。可是,整个会场却显的寂静、冷清。原来,该学校从1960年创办以来,就没有评学过最优秀的男生女生,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才是真正着眼于每一个人的发展。在今天,我们的评价往往都是追求立竿见影的“一把尺子”的评价。要想实现多元化评价,就必须多几把尺子评价学生。

在书中,作者的很多语言都很值得我们反思和学习。

《《教育是慢的艺术》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