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年来谁着史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百年来谁着史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五百年来谁着史读后感1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直是世界文明的引领者,也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包括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内的十八世纪欧洲主流经济学家都曾认为:中国代表着一条自然、健康的经济发展和国民财富积累道路,这条道路可以通过分工的扩大、市场的发展、贸易的增加,推动形成一个健康、自然形态的世界经济体系。
但近代百余年来,中国经济却落后于西方国家。韩毓海先生的《五百年来谁着史》一书使我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与互动有了初步了解。作者“以中国为本位”观察和描述了近500年来世界历史的变迁,他没有进行简单的史实堆砌与观点呈列,而是分为“漫长的16世纪”和“漫长的19世纪”两个阶段加以解读,紧紧抓住“国家能力”这一点,从社会组织、财政金融两个层面对中西方500年间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尤其是国家能力的形成加以比较、分析、思考。作者认为,“近代欧美文明之所以兴盛的核心原因是,军事强权与金融强权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经济霸权以至于文明霸权”。
“在中华文明中,究竟是做一个‘大人’还是‘小人’,并不是由权势、地位和财富来决定的,更不是由性别和族裔来决定,而是由胸怀、担当和视野来决定”,有目共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迅速成为了一个经济强国,世界大势,浩浩荡荡,无论有多少险阻,人类始终在前进。回眸历史,横看东西,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的是真正的大国崛起,而非一时表象的“大国乍起”。百姓安居乐业,人民生活幸福,才有底气说崛起,才有底气谈复兴,而当今的中国正在一条健康的道路上,实现着可持续发展,并得到世界的'尊重。
五百年来谁着史读后感2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冲着书名来的。最近有点喜欢看明清历史、近代史,不太久远的历史,大环境变化相对较少能对现在又一定的知道意义。读了本书发现与刚开始的预想有偏差,但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思考,值得认可。
本书主要从商业金融、国家组织模式及执行力和国际大环境三个方面解读了明清、近代中国的个个历史节点。本书作者认为从张居正开始施行“一鞭法”开始确立了国家 经济中的银本位,促进了经济的局部繁荣。但是失去的国家金融信誉,使得国家经济摆脱控制。而同时期西方大量的银输入加剧的明王朝的经济崩溃,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明清时期被大多认为是中国资产阶级萌芽时期,被帝国主义等外来势力打压、扼杀在摇篮中。单从经济角度上讲西方资产阶级与当时中国的自由经济(不受控制的民间资本)有本质上的区别。同时期中国的资本在晋商等处,以商途转运盈利。富裕的资金也不能用于政治、军事投资,是有资本封顶之嫌。而西方由于历史背景,其富裕资本常用于战争、宗教等投资也间接的推动了历史,提升了商人的社会地位,为之后的资本扩张、资本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土壤。
清朝延续了明朝经济制度的极弱,但是被低下的国家组织能力送进了坟墓。“官无封建,吏有封建”的观点是点睛之笔,道出了近代中国积弱的病灶。
本书从这三个方面解读了近代积弱的原因及新中国在这些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对中国未来的一些思考。
感觉从经济方面解读历史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朝代更替,日月变幻在背后都隐藏着这条金融的线。
初读本书有一点读政治教科书的感觉,遇到不少上学时候不懂含义的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