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

时间:2024-04-11 14:50:05
边城读后感(合集15篇)

边城读后感(合集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边城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边城读后感1

第一次读边城,是不完整的读,准确的来说是看了一遍电影,当时的感受是由于爷爷的迂腐和翠翠的扭扭捏捏造成了整个故事的悲剧。

这次,当我再次拿起边城,细细品读其中的滋味,感受到的是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而又淳朴的地方,发生在淳朴善良的人中间。美丽的茶峒啊,这里民风淳朴,风景如画,这里的人如水一般纯净。

爷爷已经历过一次女儿感情的不顺,心中最挂念的就是翠翠了,当他知道大老和二老都喜欢翠翠的时候,心中想的也不过是依着翠翠的意思,不妨碍翠翠的选择。奈何他说话弯弯绕绕,不直截了当,反倒弄巧成拙,本是一桩喜事,弄得乱七八糟。

第一次看边城,我怪翠翠的扭扭捏捏,为何不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当我再次读这个故事时,我原谅了翠翠,并理解的她的处境。这是自然孕育出的女子,她善良、单纯、有天然的女子的娇羞。从小与爷爷相依为命的她如何懂得怎样处理感情的事情呢,况且爷爷也未能给她做出正确的引导。直到最后所有的事已尘埃落定,她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

大老和二老是茶峒代表性的青年,说话做事爽朗,为人正直。当兄弟之间发现喜欢上同一个女孩子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坦坦荡荡地说出来,公平竞争。很喜欢傩送身上那股青春洋溢的朝气,磊落的为人。第一次读,到结尾时,我以为傩送生了翠翠的气,所以出走,为此还暗自伤神,再次回首,才品出,傩送是因为时势,在那种情况下,船总定是让他娶王团长的女儿的,一方面是父命和大哥的死,一方面是心爱的女人,最终他远走他乡,但我相信,或者说是希望,“明天”他会回来的。

这是一个人美丽的故事,不用去追责究竟是谁造成了它的悲剧,因为这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的遗憾一样,没有人想要这样的结果,但每个人都是促成这个结果的一份子。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在这个淳朴的地方,这个故事还没有结尾,“明天”他会回来的,然后继续这个小城的安详与幸福!

边城读后感2

《边城》营造了一个使人难忘的美丽世界: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宽约二十米却清澈透明的小溪。但书中的人物,却比这美景更令人难忘。

《边城》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虽然以悲剧收场,我却喜欢书中的每一个淳朴善良的人物:

翠翠的爷爷。当了一辈子的船夫,却从没有收人家一分钱。这要是换到现在来看的话,我们有可能会觉得这样的人不存在,不过,在书中,老船夫的形象却十分真实。他淳朴的形象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的每一个带着一点儿“傻气”的行为,使人发笑——端午节时,为了坚守岗位,将翠翠一个人扔在了城里头;将自己的烧酒分给别人喝……我在觉得好笑之余,也对他更加喜爱,喜爱他淳朴善良的心。这也许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文中淡化了钱的意义。即便是最有钱的顺顺,也是十分慷慨。可见,文中的边城是一个重义轻利的地方,没有一股浓厚的商业气息,使人觉得轻松。随着金钱的淡化,全书的主题也更加突出。全书中的淳朴的人情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更深。于是,一个个鲜明可爱的人物形象便留在了我的大脑里:热诚质朴的杨马兵,豪爽大度的顺顺……他们都是美好道德品质的象征,都体现了理想人生的内涵。

大老和二老的兄弟情义也让我觉得很感动。当二老向大老说出自己的心事之后,兄弟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而是通过“公平竞争”来分出胜负。这也体现了书中的人物淳朴的特点。

故事虽最终以悲剧结尾,却留给了人们遐想的空间“也许明天就回来!”读到这一句话,令我无尽感慨。我不禁为作者巧妙的构思所折服,只一句话,就让故事的结局使人容易接受了许多。这样一个结尾,让人意犹未尽。

读边城,是一种享受。边城里的文字处处是鲜活的,处处是淳朴善良的风味人情,却每每读起,都会不由自主地忧伤,为主人公的命运,也为淳朴善良的人情的消逝而忧伤。在现在这个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还有多少拥有这样的品质的人呢?

边城读后感3

“边城”意指什么?从字面意思来说,它是边境的城市,就是朴实,安宁的村庄。但从沈从文先生的角度去看,这,就是他对生活的态度。具体是怎样的态度呢?随我去品味沈先生的语句吧!

“他们的生活那么同一般社会遥远,但是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的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全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沈先生的文笔从来都是这样唯美、简洁。无需过多装饰,寥寥几语就把田间人民对“爱”字的看法描述出来:虽然他们离现代社会太过遥远,可能体会不了城市人民的做法,可两边在爱情的收获方面,会被相同的物质所互相结合,令两个互不关联的事物变得相似起来。他们都会为爱痴迷,为爱疯狂。

再看看现实生活。当今社会,大家伙对爱的理解已然变了味。举个例子:你若对我不离不弃,我便对你生死相依。本就不该如此。为什么呢?这句话所在的基础是“你”对我不离不弃,我“才”对你生死相依。这听起来很觉着自私:凭什么我先对你好后你才对我好?!是的,为什么我们不能做个“傻汉”,让对方单方面地浸在我的爱之中?自己爱的人幸福,当然你也会幸福。可能有人会说你痴,但他绝不会嘲笑你;可能有人觉得你傻,但他也会效仿你,因为你的做法铁定会羡煞旁人。

“琉璃般透明纯粹,美得让人神往,脆弱得令人心疼……”最后再用沈先生的话,点明当今“爱情”的性质。毕竟只有珍惜的,才是珍贵的;唯有珍贵的,你才会去珍惜。即使他的文章最后都哀婉凄美,但这却最使人铭记简单而又说不通的道理。

边城读后感4

《边城》这本书,以前我并未看过;沈从文这个名字,我也不曾听过。只是在暑假里,才结识了他和他的代表作。

那一次是我去书城买书,看到了一本比较薄的,而又是中学生必读的丛书,所以就买了。读吧,几天就读完了,便可以写读后感了。

那是在鲁迅的时代,沈从文也同鲁迅一样写起了短篇小说,只不过要比鲁迅的长点。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普通话刚开始是根据北京方言和鲁迅等人的文学作品修订的,后来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改进。沈从文的名气当然要比鲁迅小得多了,可是,看他的小说,却觉得那是更标准的普通话。也许,使他歪打正着,恰巧对上了今天的语言吧。可是,那很明显是湘西方言。那或者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普通话受到了南方的影响吧。

小说内容我就不细讲了,因为大家是可以看的,我不比浪费时间。对于看过的人,那我就更不必讲了。读后感唯一有价值的,就是赏析、评论、感想。那事离现在已近八十年了,那时的许多社会状态,现在都已不复存在。但那简洁、朴素的文笔,却可以把我们带回到20世纪20年代的湘西小镇。一个老船夫和一个船家女,在一个小小的渡口上,开始了他 ……此处隐藏4959个字……的阡陌交错倒显得淡然:青青石板路,排排吊脚,潺潺清水江……最让我欣喜的是边城茶峒的人家。每每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和善意,嘴角便不自觉地噙着笑,眼底也藏不住笑。

在看惯了纷繁世间的虚伪和浮躁后,我愈发向往“酒话桑麻”的田园生活,除却沈从文先生对茶峒人情世故的描写,翠翠与祖父相依为命的生活让我印象深刻: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和一只黄狗共同守着一条渡船,简单而美好。我们一直想守护住的少年的纯真,终究是抵不过这个世界推着我们长大。尤其是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电闪雷鸣,仿佛宣告着什么刺痛人心的事,我的心也随之一紧。直到第二日清晨,翠翠带着哭腔说出的那句“爷爷,我爷爷死了”,我才恍然明白,翠翠最依赖的人走了,永远的走了………

人生就好比一列单程火车,有人上车,就会有人下车,这本就是一场单人旅行,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所以要学会习惯一个人,无需害怕。

更多人看《边城》看的是翠翠与傩送二老的爱情。张嘉佳说过,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少女的羞涩致使了“心悦君兮君不知”的结局。但我看《边城》却看到的是翠翠与爷爷的亲情,岁月的流逝,时光的无情,我们都是岁月的过客,空手而来,赤手而去。在岁月的尽头,终成云烟。翠翠是天生的渡者,也是天生的侍者。看似热闹的边城也并非如此,这里的溪流也像个摆渡者,看着渡者的变化,也看着人生的悲喜剧,这里的一切,有着朴素的人性的真善美,也有着隐哀的残缺。

边城读后感13

《边城》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祖孙之间的亲爱、邻里之间的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主人公翠翠,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碧玉般清澈透明的眸子;碧溪岨的竹篁、白塔又给了她一颗绝不世故的赤心;小船载满了她那少女的悠悠岁月。后来,翠翠路遇了傩送,两颗年轻的心灵撞击在一起,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心中萌发。

翠翠与傩送这对深深爱着对方的年轻人既没有山盟海誓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离经叛道的骇世之举,作者正是通过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爱情反映了人性美。

老船夫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恪尽本分。他生活虽然清贫,但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从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那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邻里之间的互爱,船总顺顺便是这一类的总代表。他“大方洒脱,慷慨又能济人之急”。他尽释前嫌,照看那失去了一切的孤雏——翠翠。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湘西人的善良。

小说结局是悲剧性的,沈从文正是通过翠翠、傩送的爱情悲剧,去淡化现实的黑暗与痛苦,去讴歌一种古朴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生活方式。作者运用小说中无限的美来反衬现实中的各种黑暗与丑恶。由于这种独特的创作风格,同是一个时期,沈从文却和所有人的风格都格格不入。他轻细地描写着湘西的平静,从不沾染血腥,而背后却藏着无可掩抑的,对民族的忧虑与爱。

作者用最出神的笔墨淡然写出一份柔情,对现实进行过滤或裁剪,或根据心的幻想去营造一个世界。我们要用最细腻的心灵体味着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所有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而温暖,它让浮躁的人心慢慢沉静下来,干净起来,敞亮开来……

但当你合上书本,世事纷沓而来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阅读《边城》的那个场景那个瞬间是那样的不真实,仿佛是一段偷来的并不属于你的时光……

边城读后感14

边城,描绘在黄永玉的色彩里;边城,甜美在宋祖英的民谣里;边城,生动在沈从文的墨香里。风景绮丽,美不胜收。

边城,美在青山碧水的风景里。蓬蓬鼓声掠水越山到了渡船头,到了清澈空灵的沱江河畔,到了我心中那心驰神往的地方。一座座土家吊脚楼在边城烟雨中巍然而立,一首首月琴之曲在夜色笙歌张飘渺而出,一艘艘小船在祖父的浆声里游荡于青山碧水之间,朦朦胧胧的河面之上,还有几只洁白如雪的白鸭在水面上漂浮着,为边城的美增添了几分动感的气息。

边城,美在古朴和乐的风俗里。一个个民俗的节日风俗,皆在这远离世俗喧嚣的小城里被完美地保留下来。这里有与民同乐的戍军长官,有善于泅水的人们,有在水面上肆意追赶鸭子的乡亲,有泅水划船的好选手天保、傩送。小山村河街间,凡逢节日时候,便变成了一片繁华热闹的海洋。明朗的天气里,鼓声蓬蓬地响着。古朴和乐之美,大概皆凝聚在潭中划着的朱色长船里,浮动在刚刚涨过的泛着翠绿色的龙船水面上,潜入到河边人们认真凝视的眼眸里。

边城,美在淳朴善良的人情里。有为翠翠点灯引路的好心人,有拒绝多收摆渡钱的老爷爷,有“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人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乡亲,还有为爱坚持等待的翠翠,“生生等你,死死等你,等一城烟雨,只为你;渡一世情缘,只和你。”千山万水穷尽,萋萋芳草荒芜,美丽而执着的等待,还在继续。

青山依旧,绿水东流,变的只是那人、那时、那情。生活仍在继续,或许本身就注定一个无言的结局。其实,结局已不重要,令人回味的是那不能称之为过程的过程——可喜,可爱,可恨,可恋。

边城读后感15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女子,我特别向往田园牧歌般的乡村生活。最近拜读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大师笔下那个小小的边城水乡让我迷恋不已。

《边城》讲述了湘西小镇上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小说的主角翠翠有一段朦胧但没有结局的爱情,可是爱情不是这本小说的全部。大师用他清淡的笔调娓娓讲述了湘西小镇上纯朴的风土人情,原始单纯的生活,以及那如诗如画的景致。

湘西的生活是清苦而艰辛的。大师却让我明白,一个人对一片土地的热爱,是懂得它的残酷以后去心疼那背后醉人的风光。读完全文,我就开始向往那个远在湘西边境的小镇。木制的吊脚楼,摇曳的红灯笼,潮湿的青石板,窄窄的渡船,亭亭的白塔,还有那升起在旧村庄上的青炊烟。这一切,构成一幅年代久远的画,在我的想象里千遍万遍地被描摹。在那片游离世外的土地上,时间仿佛是静止的。女主角翠翠像湘水一样温婉清澈,歌声悠扬清亮,老爷爷慈祥又宽厚,船夫们浪漫又豪爽,就连生活的无奈,在这个地方,都带着诗意的色彩,美好地令人不忍亵渎。大师用他的故事让咱们看到湘西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和忧伤,却也让咱们产生对生命的悲悯,对美好人性的信仰

我最向往《边城》里那些淳朴善良的乡亲们。翠翠和祖父去看龙舟比赛,当地的龙头大哥顺顺送他们很多吃的。有人家娶新娘,翠翠的祖父送他们过河不收渡船钱。翠翠的祖父去世,周围的乡亲都来帮忙。他们虽然生活很清苦,却能够互相帮助,像一家人一样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镇。相比之下,咱们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人情淡漠,有时候,甚至邻居之间都互不相识。这不得不让人遗憾。我希望,有那么一天,咱们的城市也能变得温暖和谐。每一个人都有宁静的理想,人与人之间没有私心,爱护着咱们生存的环境,彼此互帮互助,共同建造一个家一样的世界。而这一切,都需要咱们像《边城》中的人一样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生活。

《边城读后感(合集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